前言:
甲桂林同仁台中行來到了「亞洲 大學現代美術館」,參觀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在台灣所打造的建築首作,以及藝術家王懷慶匯聚五十年的創作能量,展現東方藝術哲思的無限天地;透過建築藝術與視覺藝術的加乘,引領同仁進入寬廣的美感意境。
自然、環境、建築 三角共生建築
我認為建築不必說太多。建築應該保持沉默,讓光線與風為建築表達。—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為安藤忠雄第一次嘗試三角形構築的清水模量體,從入口處到地磚都是由三角形構成,就連柱子都是V型難度是非常的高,此案從2007年一直討論到2011年才動工。而三角形這樣的想法萌生,來自於這裡的地理位置剛好是正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建築物是最符合土地的肌理形狀,對於建築師而言「三角形」不僅是自然、環境、建築的三角平衡,更是人與人互助的關係,這棟建築作品便是團隊互助的最好實踐。
清水混凝土與玻璃帷幕所構築的三角立面,是安藤建築師擅長使用的材質與幾何形體,展現出視覺的張力與趣味,尤其清水混凝土處理的如絲綢般的細緻,領人 欽佩不已;進入空間中,輕透的玻璃帷幕圍塑出自在的內外共語關係,綠意、天光、人影,透過玻璃灑落在空間中,一種靜謐的詩意油然而生。
圖說: 自然、環境、建築 三角共生建築
圖說:譽為「清水混凝土詩人」打造如絲綢光滑的清水模表面
圖說:引天光入室,創造出神聖的詩意氛圍
「王懷慶五十年創作精選展」具象與抽象之間,展現東方文人情懷
本次精選展以中國藝術家王懷慶(1944年生)1970年代至近期的作品為展覽內容,精選50年來具有代表性作品,45件作品皆出自臺灣藏家。
王懷慶生長於北京,1964年考入中央工藝美院,1966到76年經歷文革被迫下鄉勞改,在擔任舞臺美術設計之餘開始創作油畫、水墨畫,文革期間受到的苦悶壓抑也淬鍊出獨特的藝術性格;1979年他再次考入了中央工藝美院研究所,師從繪畫名家吳冠中先生,在藝術啟蒙的路上深受吳冠中先生的影響,向其學習繪畫寫生與處世之道;1980年江南寫生之旅,入目所及的徽派建築黑瓦白牆,賦予他新的藝術啟發,轉向不規則幾何形式的風景繪畫,可以看到作品中充分展現了建築物線條的強勁力度,以及西方抽象結構與東方人文情懷的關照。
圖說: 江南寫生之旅,轉向不規則幾何形式的風景繪畫
圖說: 王懷慶與吳冠中合影
圖說: 王懷慶《五千歲》 2003.油彩・畫布
明式家具的解構與重塑 確立獨特的藝術風格
「把『家具』置處在一種虛無而空的背景裡,更換了世上所有家具傳統的必然位置──『地面』。把它們提升,懸浮在『空白』中,造就了一個隨意擺佈與支配它們的巨大空間,當它們離開了它們的生存空間時——它們已經不再是『它們』了。」—摘自中國藝術家王懷慶《大明風度的謎底》
進入1990年代,王懷慶根據明式家具的木製榫卯結構,拆解構造再重塑於畫布之上,從這樣的特殊創作手法表現其深刻的文化意涵,「解構」隱喻中國當代社會相對於歷史傳統的斷裂,而「重塑」代表的是文化的重建與銜接;在用色上融入個人風格「黑、白、紅」的單色構圖,表現大膽的節奏與張力,而此時的創作手法也從不規則的幾何形式,再度演變為一種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的表現主義。
圖說: 明式家具為王懷慶繪畫的主體
圖說: 王懷慶〈房中房—紅色之床〉
圖說: 立體雕塑體現家具的新想像
突破與轉譯,中國藝術文化的再詮釋
從格列柯的《紅衣主教》肖像畫到委拉斯開茲的《英諾森十世》肖像畫,他們畫的都是『這個人』。我的《中國皇帝》系列畫的則是「這個人」後面的「思考」—中國藝術家王懷慶
中國書畫歷史源遠流長,對藝術家王懷慶來說是觸手可及的重要藝術寶庫,從2008年至2016年期間創作的《中國皇帝》系列可以看出,將中國畫史上的作品融入個人思維再創新,達到跨時空的文化情懷對話,形成獨樹一幟的懷古表現。展間中六位「中國皇帝」形式各異,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傳達獨有的歷史意涵。
圖說: 王懷慶《中國皇帝》系列
圖說: 王懷慶《中國皇帝》系列
王懷慶自 1996 年開始創作「夜宴圖系列」,10年時間共作 4 幅,向五代時期顧閎中的歷史名畫《韓熙載夜宴圖》致敬,這系列挪借畫史名作,再予以變化和改造,將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轉換為當代語境。畫面呈現上專注於單純化古典家具,透過曾經存在過的人變成「空缺」,更純粹地將古典家具成為主角,猶如京劇舞台上極簡的家具擺設。
圖說: 王懷慶《夜宴圖1》,1996,油彩畫布
圖說: 王懷慶個人照
從元素到原點,從物到悟,從器到氣,從景到境,我希望這一過程不是在「路上」,而是在「道上」。—中國藝術家王懷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