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桂林藝術美學參訪

【威廉.肯特里奇】

本次展覽,由北美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兩館共同合作策展,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與吳昭瑩共同策劃,以「素描創作」為核心主軸,展出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四十年來的創作作品。作品類型多元且跨界,包含繪畫、電影、版畫、雕塑、掛毯、實驗影像、舞台劇、裝置藝術...等,足見其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

 

 

 

在黑暗與光明的奇妙交織中,讓事件顯得更有意義。

——威廉.肯特里奇

 

藝術家早期的素描作品,以炭筆為創作媒材,炭筆的創作過程中會有抹除、汙點、破碎等視覺效果。炭筆的視覺特性讓畫作充滿不確定的線條,模糊的邊界,對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追求,正是藝術家的創作哲學。「在邊緣發生了什麼事?」是屬於威廉.肯特里奇的邊際視野。同時炭筆作為一種古老的繪畫素材,從遠古時期一直存在且被使用至今,炭筆本身在時間的意義上,就帶有某種永恆的本質。

 

《保育人士的舞會》三聯屏,1985

 

藝術家另一系列較為知名的創作,是素描投影作品,自1989年至2020年,共11部作品。影片內容描述地產大亨蘇荷的故事,也另稱「蘇荷短片」,將人物以不斷變化的影子作為呈現,是威廉在影片創作上的特色。影子是領會世界的開端,陰影的巨大力量,深刻聯繫柏拉圖《理想國》裡「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的幻覺控制,描述人類感知的侷限性;藝術家加以應用影子,象徵人類經驗的抽象與複雜性,也藉此暗喻,社會的不公和被忽視的聲音。

 

 

在北美館舉辦的開幕座談裡,威廉.肯特里奇本人雖然未能到現場參與,特別錄製了一段影片,提及「展覽總是有翻譯的元素在其中,不僅是語言還有聯想的翻譯,這種聯想翻譯,像是你看著一件作品,它朝你接近,而你投射自己的聯想,『它走向你』與『你帶給它』的組合,變成整個作品的全貌。

 

在此次展覽中觀看雕塑作品《Fire Walker》的體驗,就令人印象深刻,雕塑作品第一眼看上去是離散的碎片,在美術館導覽解說人員引導下,繞著作品觀看,物體的形象一直在改變,然而在某一個角度下,由碎片勾勒出的女性身影,才被完整呈現。

 

《Fire Walker》,2010

 

《Fire Walker》,2010

 

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深刻關懷政治、社會…等議題,這來自於藝術家的成長背景,威廉.肯特里奇成長於南非約翰尼斯堡,父親、母親皆是律師,專注於社會正義和人權問題,南非在1948~1994年期間,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白人與黑人之間,有不同的居住區域,不平等的社會福利與資源。歷經動盪的時代背景,成為威廉.肯特里奇藝術作品中,獨有的觀點探討與多重敘述。

 

「我所感興趣的是一種政治的藝術,也就是說一種關於

多義性、矛盾性、未完成姿態和不確定結果的藝術。」——威廉.肯特里奇

 

《Portage》,2000

 

《Waiting for the Sibyl》

 

關於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展覽資訊、開幕座談影片,點擊《北美館》威廉.肯特里奇特輯頁面連結了解更多。

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Special.aspx?id=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