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Concept
-懷夢的夏卡爾,就像飄在半空中一樣的自由-
畫了一輩子的愛與夢
Marc Chagall
白俄羅斯(Belarus)對於一般人來說,這可能是鮮少耳聞的國度。蘇聯解體前,它是俄國緊鄰西歐國家的窗口邊境。解體後,四周分別與「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接壤。
1887這年,美國作家 -享利.米勒眼中,那位長了畫家羽翼的詩人,一個充滿「愛」的猶太藝術家—馬可.夏卡爾(Marc Chagall)於焉(俄國/維台普斯克)誕生。
十九世紀末,生長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處境仍舊艱難。在窮困的家庭背景下,這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對於藝術卻有著難以澆熄的熱情,然最終他也確實替自己,樹立了「愛與希望」的藝術型格。
國內知名藝術工作者—蔣勳曾經表示:「夏卡爾對後世最深遠的影響之一就是他一輩子相信『愛和希望』,既使遭受極大的迫害,仍不以控訴作為創作基底,而是採以美好的夢想,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影響夏卡爾的是……
Who Made Who
年少時期的夏卡爾,作品深受「野獸派」紅藍色塊高度對比,以及「立體派」幾何切割的構圖影響,這一波來自西歐的藝文空氣,在耳濡目染下,自然的成為了早期夏卡爾畫風裡的起源養份。
Fauvism野獸派--「用色強烈、筆法狂野」
Cubism 立體派 --「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
另一個濃厚的創作識別,則是來自於他古老的母體文化—「猶太文化」。
儘管有數千年,這民族流散在世界各地,沒有一方之屬的地理寄託,但他們始終深信「總有一天會成立自己的國家,而這總有一天會來到的信心」,就像他的藝術人生,一路以「夢想,愛與希望」傳達創作的初衷。
焦點觀察1
Fiddler on the Roof
屋頂上的提琴手
《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是1971年的美國電影,同時它也是百老匯名劇,1942年一舉橫掃第44屆奧斯多項電影奬項,成為名留青史的風光贏家!
《屋頂上的提琴手》,描述遺世獨立的烏克蘭小農村,猶太民族村民堅守著傳統習俗與宗教信仰,在傳統與現代中來回折衝,對與錯說不準,卻能一窺千前以來,長期沒有國家的民族,究竟靠「什麼」來維繫集體的信念,本片對此有著深刻的描繪……
試以「屋頂上的提琴手」去想像1887年出生於白俄羅斯的夏卡爾 Marc Chagall,更能揣度他的育成的土壤,造就的不只是性格,還有藝術表現。
在帝俄晚期,傳統與現代世紀交關之際,一個社經地位極度低落的民族,一個更該想著如何生存下去的貧窮家庭,夏卡爾滿腦子都是關於「美」的表現,表面上看來很不濟事的風花雲月,卻是激勵苦難猶太人的精神慰藉。
夏卡爾在1913 《The Fiddler》1924 《Green Violinist》的創作中,「小提琴手」皆是畫面裡的要角,對於猶太心靈,「屋頂上的提琴手」不只是一個「浪漫主義者」,是在巨大變革與動盪不安的年代中,撫心的踏實!古老文化深刻入心,牽引著創作中夏卡爾,由此斑斑可見。
焦點觀察2
Belle Époque 美好年代
西歐美好文明洗禮之下
最好的音樂
最美的藝術
最棒的舞蹈
Belle Époque美好年代,它是歐洲社會史上的一段時期,從19世紀末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結束。美好年代是後人對此一時代的回顧,這個時期被上流階級認為是一個「黃金時代」,此時的歐洲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歐洲的文化、藝術及生活方式等都在這個時期發展日臻成熟。
19歲的夏卡爾 遊歷了「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在夏卡爾藝術學習之路,Bakst是他啟蒙之師。19歲那年,在老師的鼓勵下,前往大城市—「聖彼得堡」開開世面,大教堂充滿童話色彩斑爛的洋蔥頭。來自民間、來自大城的遊歷,都在日後釀成了奇思幻想的的夏卡爾。
23歲的夏卡爾 遇見了 「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911年, Bakst獲俄羅斯芭蕾舞蹈團邀請前往巴黎創作舞台佈景。於是他帶著自己的學生助手—23歲的夏卡爾一同前往。在巴黎,他們遇見了美好年代下,最極致的音樂、舞蹈與文學。百花齊放的藝術能量在世界花都滾動出一席屬於人類的黃金文明。
您能想像嗎!與夏卡爾一同畫舞台佈景的同事,是立體畫派的巨擘畢卡索:而演出舞團是紅透巴黎的「Ballets Russes」; 其中所跳的舞碼,是古典音樂界大物音樂家史特汶斯基所寫下的《春之季》,各種型式的美好都在此相映生輝⋯⋯
年輕的夏卡爾,何其有幸!
PHOTO CREDIT: 逐角創意
甲桂林廣告獨家取得授權,未經同意,勿任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