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Kengo Kuma
Many Discoveries
封面Concept
「謙虛面對自然 ,一步步 走出共融之路 」
隈 研吾的Wood語 是為人所熟知的建築符碼
建築符號想說什麼
建築/Architecture可以傳達什麼?這一題是建築師/Architect的天生使命。不斷的探尋、創作、回應!不同時空背景之下,以堅持的理念,在地表的伸展台上,用「建築」論述著他或她的由衷。
建築浪潮
六O年代的戰後日本,建築師背負起國家民族榮耀的使命如:丹下建三、磯崎新;七O年代則是興起一股以「個人、家人」角度來創作的反動力量,代表人物如伊東豊雄、安藤忠雄。
建築符碼
除了以「建築浪潮」作為識別之外,鮮明的建築「形式」與「素材」也在一般人的腦海中形成畫面。「伊東豊雄」以「非線性幾何、有機、輕盈造型」闖出名號;而「安藤忠雄」則以「純粹幾何、厚重清水模」表現永恆性。
八O年開始執業的「隈 研吾」也是創造建築符碼的箇中好手,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建築與「竹、木」之間產生的關連性,事實上,他不僅善用木竹,泥磚、石板、和紙、玻璃也是追築歷程中,給合了水、光線與空氣的重要媒介。創作出外表看似柔弱,卻讓人得以感受本質的「弱建築」,就算沒有任何建築專業背景,也能親切的感受到一股「隈研吾流」的自然融入。
「建築家能夠擁有力量,在於他們解讀了時代的思想,因而所發出的訊息能夠引發某種運動。」
黑川紀章 Kurokawa Kisho
「淺草文化中心」
淺草雷門大燈籠對面地標建築於2012年建成
隈 研吾 設計
「根津美術館」
東武鐵道創辦人根津嘉一郎於1940年所興建
隈 研吾 設計
「竹」
.廣重美術館
.根津美術館
.淺草觀光文化中心
庄野,摘自保永堂〈東海道五拾三次〉
探索「隈 研吾」前 請先欣賞「浮世繪」
「隈 研吾」深受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Utagawa Hiroshige「名所江戶百景」系列的影響。在系列作品之中:〈大橋上故意搗亂的雷陣雨〉以及〈東海道五拾三次〉(保永堂版)的〈庄野〉中,以「筆直線條所描繪的雨」構成一個層次分明的空間感。繪畫裡所導入的空間無限,不僅對「隈 研吾」,它同時對美國知名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 法蘭克.洛伊.萊特都多所啟蒙。在《萊特自傳-某個藝術的形成》與《法蘭克.洛伊.萊特與日本文化》中都提及自我建築之路是如何受到浮世繪推波助瀾的啟迪……
日本傳統繪技的空間感
「隈 研吾」在以「歌川廣重」為名的「廣重美術館」、南青山的「根津美術館」、淺草「觀光文化中心」皆以木、竹元素去表述建築與環境的連續性。揣摩著日本傳統繪畫中,透明性、重疊性以及大自然與人工的融合感。
「水」
.日本.熱海/ 水/玻璃計晝
.北京.三里屯/ SOHO
掌握自然特性的「媒介」是隈研吾流的特質。在「水/玻璃計畫」中,可以說明建築哲學的蘊藏絕不會天外飛來一筆,它必然在心靈起了頭,植入時光後,深根發芽後才會逐漸長出些枝節,在最後關頭開花結果。
緣起德國建築大師-陶特
在「隈 研吾」還只是孩子時,從父親所送的小禮中第一次與Bruno Taut. 布魯諾.陶特有了緣起,陶特位於日本熱海的《日向邸》,表述著空間與海洋間的「關連性」。
這一點令「隈 研吾」試想著……在《日向邸》中,海洋的聲浪能夠鮮活溜進室內,讓身處其中的感官有了驚喜的發覺,如果換成他來創作時,如何再詮釋這一特色便是焦點。
巧合永遠都帶有一些註定的成份。多年後,兩位不同世代的建築師又有了一些交集,一件委託「隈 研吾」事務所建造的作品,基地恰巧就臨近陶特位於熱海的《日向邸》。
這次「隈 研吾」絞盡腦汁,催生了「水/玻璃」計畫。首先,他想要打造一座可以水平延伸的建築,所以「海平面」自然成為建築對話的主角;但為了滿足空間的包覆性,卻不想降底視線的水平延展,於是「玻璃」入選作為另一創作的素材;最後,在思索「屋頂」的角色時,「如何與海洋產生連結性的過程,有了更為細膩看法。新印象派畫家Georges Seurat喬治.秀拉的Pointillism「點描技法」此時成為了創作中最出色的共鳴。
秀拉於1988創作的《Seascape at Port-en-Bessin,Normandy 》同樣是點描之作
1885 年秀拉在法國諾曼地相遇大海,受到了波光粼粼閃爍的感動,一改過去畫海的方式,以點描粒子的創新技法捕捉了海與光線交流的神情,於是《Le Bec du Hoc,Grandcamp 》/葛蘭得坎普海景成為了秀拉第一幅點描之作。
1995「隈 研吾」以不銹鋼製的細格子作為屋項, 當光線穿越時,自然成為粒子一般的細格,此刻視覺與1885年身處在諾曼地海畔的秀拉同感,因為舞動的光線而悸動。這樣的奇遇對秀拉與「隈 研吾」同樣是生涯創作語彙的分水嶺,在那之前,秀拉沒有一幅點描作品;往後,粒子=格子變成了隈研吾流與自然產生「關連性」融合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原型。
粒子=格子的建築延伸
日本文化中,慣稱百頁窗為格子,在「隈 研吾」的建築圖鑑中已運用至極,北京三里屯的SOHO更融入了繽紛的色彩,讓粒子建築在商業空間上有了更嶄新的表現。
因為大海的緣故,讓粒子/格子開始變成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抽絲剝繭物質的原型,畫出一條隈 研吾流的延長線,一步步慢慢的在建築形塑之前,花上很長的時間去探究自然物質與生活在一起的可能性,「隈 研吾」曾在《自然的建築》這麼說:
「所謂自然的素材,就是滿身缺點的東西……正因為滿佈那樣的缺陷,這種素材才能把空間充滿柔和的空氣,並治療我們。首先承認缺陷,做最大限度的努力,不要氣餒地繼續研究,找出解決的對策。若沒有那種謙虛,自然素材只有不斷消失罷了。」
2017接受由European Cultural Centre所贊助支持PLANE—SITE製作的專訪中,他為自己的建築下了這樣的註解:
“ We try to work slowly, step by step ,to achieve some kind of happiness ! ”
也許……就是這樣的與眾不同,讓隈 研吾流成為了廿一世紀當代建築系譜上最鮮明的一抺!
PHOTO CREDIT: 逐角創意
甲桂林廣告獨家取得授權,未經同意,勿任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