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50年老屋位在相當密集的住宅區中,是台灣常見的三層樓透天街屋,除了長型街屋常見的採光不足問題外,對面房屋太近也形成隱私及安全問題。另外,附近著名景點及夜市的人潮也伴隨著噪音的干擾。
在缺乏隱私性及良好的景觀條件下,我們決定將建築物向內及向上發展。將各樓層前方退縮,在街道及居住區域之間形成緩衝的半戶外空間,並透過擴張網的半透明性及立面的開口適度地隔離外在環境,卻又能夠引入自然的光線、空氣及雨水。透過挑空及天井連結了三層樓的半戶外區域,一樓陽台做為玄關能有較好的採光,二樓的樹及植栽能提供小孩遊戲區域的延伸,而三樓主臥房也能同時觀賞到樹冠的綠意。
光線及新鮮空氣決定居住者的對空間的舒適感受,透過前後方的大面開窗及中間天井讓陽光自然的流進房子的各個角落,中間天井採用玻璃保有原本樓面積,臨旁的沖孔鐵板樓梯讓上方陽光也能穿透。另外,房屋後方原有陽台也退縮捨棄,讓原本與後面房屋相臨40公分的距離能夠拓寬至90,並將配置在後方的廁所以玻璃作為隔間,爭取最多的自然光進入。
每個樓層皆以開放平面處理,在寬度僅有3.7米的條件下,將必要的收納櫃體全部靠牆換取最大的室內使用面積。室內以白色木地板鋪設,壁面則以水泥粉光作為完成面,其餘則為不鏽鋼、實木、玻璃等材料,透過白灰色調的自然質感更能輔助陽光在室內的反射,並與玻璃的折射光線相得益彰。原本的梁及補強結構也不刻意修飾或包覆,讓新舊材料同時存在於空間中,顯示出老屋改建特有的空間質感及氛圍。
內容授權轉自:靈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