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96歲高齡的草間彌生,仍然在「畫圓」
「圓點」是救贖,「圓點」是所有
「圓點」是草間彌生創作的核心符號。不只在紙上畫圓,也在人體上畫圓,牆上也有圓點。放眼望去,目光所及,桌子、椅子、人體、花瓶、花朵、植物、書本,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被「圓點」覆蓋。
以圓點為創作主題,來自於草間彌生的生活經歷,1929年出生,小時候父母失和,母親高壓控制,迫使草間彌生10歲開始產生幻覺。草間彌生描述:「眼前的景象突然被一張無限延伸的大網籠罩著。」在不堪回首的少女時代,草間彌生常常跑到家後面的河岸平原,盯著億萬顆白色小石頭,吸飽仲夏的陽光,靜靜「存在」,那是草間彌生創作的神祕根源,持續地畫圓點和網,成為內心世界的出口,通往另一個他方的鑰匙。
聽說人間樂園香格里拉在幻影的彼方
這個桃花源裡沒有壓力也沒有疾病
(中略)
對我而言藝術創作就是像這般桃花源耀眼的事物
我的創作中,從大地生長的植物與自五感
沸騰的熱血益發鼓動而光芒萬丈
我是香格里拉的女祭司
—〈幻影的彼方〉
圓點,要將一切消滅
圓點奇跡,前衛女王破框而出
27歲(1957年)的草間彌生,為求新機會與新視野,懷著強烈藝術創作渴望,離開了相對傳統與保守的日本。隻身前往紐約,任其創作的高漲爆發力與堅定意志,在以男性為主流的藝壇,闖出屬於自己的「藝術奇跡」。發展出形式各異、風格多變、大膽創新的作品與乍現行為。
除了平面繪圖、軟雕塑、立體裝置的藝術創作,更以裸體行為藝術聲援反戰、愛與和平。幾場奔放、大膽、原創性的行動,吸引大批媒體與記者,讓草間彌生在紐約聲名大噪,成為前衛女王 (Avant-garde queen)。草間彌生挑戰著世界萬物的邊界,要它們通通覆蓋上草間彌生的網與點,直到整個世界全然消融在草間的意識中。
44、45歲(1973-1974年),接連面對情人與父親過世,回到日本的草間彌生,情緒精神狀況持續陷入低谷,48歲(1977年)住進精神療養院,儘管狀況不佳,但仍然持續創作不輟,是藝術讓她可以度過掙扎,勇敢抵抗生命遭遇帶給她的種種精神壓力,並從中療癒自我。
回到日本後的草間彌生,並沒有獲得日本社會的接納。一直要到58歲(1987年),在日本九州市立美術館回顧展後,接連威尼斯雙年展、台北雙年展等展覽邀約不斷,草間彌生才又躍上國際版圖,走出藝術生涯另一個奇跡。
相隔26年 台、日團隊再攜手
《圓點的強迫妄想》經典再現
此次展覽,在北師美術館大廳,《圓點的強迫妄想》幾個大尺寸的氣球創作,佔據接近兩個樓層高度的挑高展廳,重現了台北美術館雙年展(1998年),草間彌生為北美館中庭所創作的作品。大尺寸的氣球裝置,任人遊走於其中,進入草間彌生所創造的奇幻秘境。
「我——草間就像穿越鏡子的愛麗絲
可以打開通往奇幻與自由世界的大門。」
紐約中央公園的愛麗絲銅像前(1968年,乍現活動)
古代東方有天人合一的哲思,而草間彌生的藝術執念,要我們與作品合一,走進她所創造出來的圓點宇宙,甚至要在身上畫上滿滿的圓點,只管沉浸,盡情消融,感受那迷離又陌生的感官經驗,追尋香格里拉女祭司的腳步,自我消融而獲得永生。
在北師美術館—郭博州館長的導覽解說中了解,氣球作品的重製過程。大型氣球上的黑色圓點色塊,是先將黑色圓點色塊貼上後,才將氣球進行充氣放大,如何讓黑色圓點能夠平整貼好於表層,更是一大挑戰。大型氣球是台、日攜手重製,與近期擁有超高人氣的高雄港邊大型氣球裝置,源自於台灣同一個製作公司。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現正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由日本收藏家 W Collection 收藏近70件作品,首次在台亮相。郭博州館長在導覽當天,留下夜間延長開館的伏筆,邀請大家體驗《圓點的強迫妄想》在夜間展現的迷幻情境,展間的透明玻璃將成為鏡面,產生反射與映照,也許能看見鏡面反射的自己,與草間彌生作品對話共鳴,感受那無框架延伸的靈魂出竅感。北師美術館官方FB粉絲團預告將於4/5, 4/12, 4/19, 4/26, 5/3,週六延長開館至20:30。
草間彌生迷當然也不能錯過,有機會踩點路過,蒐羅全台各地的草間彌生作品: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南瓜精靈」、三創生活園區藝文廣場「南瓜 Pumpkin」、漢來日月行館、中國信託金融園區、屏東農科園區「我的未來坐在岩石上」、屏東水族研發中心「讓我心中所有夢想飛向天空」、彰化員林火車站「我踩著高跟鞋出發,去見我的男朋友」…等地方都可以看見草間彌生作品,在台灣留下的足跡。
圖片來源:文化部 iCulture 網站
「我總是自由地生活,
從來就沒有棲身在明確安定的狀態之中過。」
——草間彌生
在故宮南院《南瓜精靈》的創作說明中,草間彌生提及《南瓜精靈》在故宮南院無垠無涯的場域中,與許許多多人自在地交流,若能讓欣賞的人感動,她將不枉費人生走一遭。
圖片來源:文化部 iCulture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