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夫特一座迷人的小城,擁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是荷蘭皇室起源之地。它不比阿姆斯特丹繁華,也沒有鹿特丹大港的遼闊,但確實十分有文化風情,交錯的小巷非常適合「漫遊」,步調放慢、節奏放緩,這裡適合慢慢發掘城市的各種驚喜。台夫特Delft的名字來自荷蘭文的delven是挖掘的意思,這裡的地質適合挖掘也鄰近整個國內的運河,大概在十二世紀的時候,正式成為一個城市,那時候是以挖掘河道做一些商業行業。東印度時期荷蘭有六個不同的據點(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澤蘭省的密德堡市Heidelberg、恩克華生市Enkhuizen、台夫特市Delft、荷恩市Hoorn、鹿特丹市Rotterdam),台夫特就是其中之一,扮演商業的節點。
圖說: 老城區以陶瓷拚貼的古地圖
雖然台夫特不是那麼大的城市,但是從歷史上最早荷蘭建國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十六世紀荷蘭皇朝跟西班牙一起打的八十年戰爭,荷蘭皇室奧瑞治(Orange)家族領導人民抵抗西班牙侵略,台夫特是戰時的首都獲勝成為獨立國家,荷蘭國王最後也是被埋葬在台夫特的教堂,包含像荷蘭黃金時代著名的畫家Johannes Vermeer,他們都是埋葬在台夫特,所以以歷史上來看它是一個非常重要、很有意義,甚至是跟皇室有連結的一個城市。
圖說: 哥特式建築新教堂(niewe kerk)位於中央市場廣場,安葬許多荷蘭皇室成員在教堂的塔內。
圖說:老教堂(荷蘭語:Oude Kerk),建於13世紀,傾斜的塔是此教堂的特徵,著名畫家維梅爾安葬在教堂的塔內。
荷蘭本身19世紀、20世紀初期有很多都市化不好的計畫,當時他們甚至要在這邊將鐵路變成高架橋,其實就像現在很多的亞洲城市認為鐵路要設計成高架橋,造成了高架橋下的空間是比較難使用,而且它又有光線等等的阻擋,不過荷蘭很快就反思到這不是一個好的都市規劃,所以從最早是在路面,然後一度想說移到高架橋,但最後他們很快總結說,其實鐵路地下化才是一個最好的方式。現在新的車站鐵路地下化總共有四條鐵路,然後長達兩公里都是在地下,台夫特這個城市把很多的公共空間還給人行道,還給人們。
圖說: Delft車站外觀
這次參訪的台夫特火車站,為荷蘭一連串車站大改造的其中之一,經過六年的隧道挖掘工程與三年的建築施工,新車站暨市政廳建築已在2015.03開幕通車。台夫特火車站大廳地上及地下分別由兩間事務所,即阿姆斯特丹的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與台夫特的Mecanoo承接。Mecanoo承接地面以上包含了三個不同的空間:地面層的市政大廳,樓上的市政辦公室以及火車站大廳。台夫特本身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城市規範相當的嚴格包括樓高、古城裏面磚材、使用的色彩,都需要各別被都市審查過,因此台夫特新車站建築在設計的時候,不希望太高挑的車站大廳,從外面看建築高挑不超過5米,是相對小尺度的一個規劃,但是又希望有一個車站大廳的呈現,所以最後將曲面挑高跨距有三十公尺,創造出在外觀上面其是一個很小的尺度,但是裡面卻還是保有車站大廳的寬闊感。大廳四周採用透明的落地窗,除了讓旅客感受通透明亮外,更可以輕易地觀賞一旁文藝復興風格舊車站,以及站區附近的老城區、教堂、紅磚建築景觀,我們遊走其中,彷彿穿越時光成為了Johannes Vermeer筆下的風景。
圖說: 台夫特車站天花板古地圖(幅1877年台夫特及其周邊地區的天花板地圖)
圖說: 牆面鑲嵌象徵台夫特自古傳承的藍瓷磁磚
圖說: 台夫特車站外觀據現場導覽員說是燒瓷器的底座意象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期,海上貿易發達的荷蘭最著名的就是從中國引進瓷器,荷蘭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瓷器銷往歐洲頗受歡迎,但是明朝中國內戰一度瓷器沒有辦法進來,商人馬上就自己來經營,所以台夫特一個很有名的叫做台夫特藍陶(荷蘭語:Delfts blauw,英語:Delft Blue),就是選用中國的藍色去做花紋,漸漸發展出獨樹一格的陶器產品。因為有這樣的文化特色產業,新車站屋頂設計概念便來自於瓷器花紋,描繪1877 年當年的台夫特老地圖,以鋁管印刷每一個段大概是三到四米左右,然後整個大廳有四千片組裝;另外,大廳的牆面與柱體,鑲嵌象徵台夫特的藍瓷磁磚,外觀特製玻璃其圓形圖案據導覽者說是燒瓷器的底座意象,整座車站與當地文化產業不斷交融,最後生長成屬於這座城市新的公共文化地標。
圖說: 台夫特舊站變為餐廳與商業空間使用
圖說: 台夫特城市景觀
圖說: 台夫特城市景觀
圖說: 台夫特藍陶藝術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