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桂林藝術美學參訪

高美館《瞬間》特展

英國泰德美術館《瞬間》特展,海外唯一展出就在高美館,精選34件泰德美術館藏品,以及國巨基金會21件當代作品收藏,分佈在展覽空間的六個展區,每個展區以不同主題串聯,探討攝影與繪畫,跨時代的對話;展區包含「攝影時代的繪畫」、「拉鋸」、「如畫的場景」、「凝視的詩意」、「歷史取鏡」、「融合新境」。

 

《瞬間》特展,集結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杉本博司、葆拉·雷戈、格哈德·里希特、麗莎·布萊斯、安迪·沃荷、傑夫·沃爾、托馬斯·施特魯斯...等代表作品,分佈在六個區域展間中。由甲桂林曹董事長領導同仁,前往高美館一同參觀與聆聽導覽,看攝影與繪畫如何跨界對話。

 

 

攝影技術的發明,挑戰了繪畫的真實性,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陸續在攝影技術被發明後出現,藝術表現技法從「寫實」轉變到「寫意」。攝影既然可以做到真實紀錄,促使畫家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繪畫,以筆觸、色彩表現時間的流動,情感的堆疊。從肉眼可見的世界,到以內心看世界,一種新的視角的誕生。

 

「現今的攝影得以將繪畫自文學、故事,甚至主題中解放出來,無論如何,主題的某些面相已經屬於攝影的範疇。所以,難道畫家們不應該善用這全新的自由,畫出更多的東西?」—巴勃羅·畢卡索

 

「我認為影像之所以不重要,是因為他們如此龐大,且充斥在我們的日常中,而繪畫不同,繪畫是不朽的,就像歌曲一樣」—威廉漢姆.薩斯奈爾

 

 

此次展覽亮點之一,畢卡索20億真跡畫作〈水手〉,首次在臺灣展出,畫中坐在椅子上的水手,一臉惆悵,右手撐著頭,雙腿交叉,據媒體報導,佳士得現代藝術副主席喬丹(Conor Jordan)描述,這是憂鬱的傳統象徵。

 

〈水手〉畫作背後的故事,是畢卡索在面臨將被送往納粹集中營時,面對威脅的情緒,也藉此透過繪畫表達對戰爭的批判。畢卡索嘗試用碎裂的構圖,重組線條的形式,試著透過擺脫視覺的陷阱,強調精神的陷阱,將陌生感置入,透過陌生感,產生令人不安的情緒。畢卡索不斷尋求藝術手法的突破,將視覺認知的境界,朝向新的可能推展。

 

畢卡索(Pablo Picasso)《水手 Le Marin》,1943

 

看完畢卡索對攝影技術的反思,與繪畫手法的突破再創造。走進到第三個展區,另一個亮點作品,來看看攝影師如何在繪畫藝術中,尋求影像的發揮。我們可以看到當代電影式攝影先驅—傑夫.沃爾(Jeff Wall)的〈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借鑑葛飾北齋)〉。畫面參照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作品,將超過百張拍攝的照片堆疊,透過巨幅的燈箱呈現畫面,精密的安排拍攝創作過程,企圖模糊繪畫與攝影的界線,以攝影創造像畫質感的場景,同時帶領觀者對於時間與瞬間的再定義與再思考。

 

沃爾(Jeff Wall)《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借鑒葛飾北齋)》,1993

 

除了上述兩件作品亮點,其它包含蘭格〈移工母親〉也是首次在臺灣展出,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試圖捕捉一個永恆存在的風景,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則以拍攝的照片,繪出世界最貴的蠟燭〈兩支蠟燭〉呈現飽滿且靜謐的氛圍,另外還有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自肖像〉,大衛霍克尼《一位藝術家的畫像(游泳池與兩個人)》以9千萬美元(約台幣27億)成交的拍賣紀錄。這些精采的作品也都值得細細一看,欣賞繪畫與攝影間的交織互動,呈現出視覺的嶄新境界。

 

杉本博司《海景》(Seascapes1980-

 

格哈德・李希特(Gerhard Richter)《兩支蠟燭》,1982

 

 

《瞬間》展覽相關資訊,點擊連結至高美館官方網頁了解更多

https://www.kmfa.gov.tw/ExhibitionDetailC001100.aspx?Cond=1fafed39-0004-4e6c-9a85-8367967c39c6

 

 

 

 

您可能感興趣

CASE精選個案